作为一名教师,我常常沉浸在那些平凡却深刻的时刻中,它们组成了我独特的教学小故事。今天,我想分享一个难忘的经历,它不只改变了一个学生的命运,也重塑了我对教育的理解。这个故事发生在五年前,我刚从师范毕业,满怀热情地走进一所乡村小学的课堂。
当时,我负责四年级的语文教学。班上有个叫小明的学生,他总是坐在角落,眼神躲闪,作业常常空白。其他老师提醒我,小明是“问题学生”,家庭环境复杂,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他由年迈的爷爷照顾。起初,我试图用常规方法——课后补习、额外作业——但效果甚微。小明的沉默像一堵墙,让我感到挫败。
转折点在一个雨天的下午。放学后,我留小明在教室,不再谈作业,而是聊起他喜欢的画。他眼睛一亮,掏出一个小本子,里面是粗糙却生动的动物素描。原来,小明痴迷于画画,却觉得语文枯燥无用。我灵机一动,提议用画画来学写作——他画一幅图,我帮他描述成故事。第一次,他画了一只小狗,我引导他写下“小狗在田野奔跑”的简单句子。小明犹豫着写下第一个字,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。
从此,我们每天坚持这个小游戏。图画越来越复杂,句子也变得更丰富。一个月后,学校举办写作比赛,我鼓励小明参加。他紧张地摇头,我轻声说:“你的故事值得被听见。”比赛那天,他提交了一篇《我的画中世界》,讲述画笔如何成为他的朋友。结果公布时,全场惊讶——小明获得了二等奖。领奖台上,他紧握证书,泪水在眼眶打转。那一刻,我看到了自信的萌芽。
小明的转变不只体现在成绩上。他开始在课堂上举手发言,甚至帮助其他同学。学期末的家长会上,爷爷拉着我的手,哽咽道:“老师,您救了这个孩子。”我深深体会到,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,而是点燃内心的火花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故事,教师的任务是找到那把钥匙。
回顾这个教学小故事,我明白了一个真理:耐心和关爱比任何教案都重要。小明的旅程教会我,教育是双向的成长——学生获得知识,教师收获智慧。如今,我依然珍视这些瞬间,它们提醒我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。我的教学小故事还在书写,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和感动,就像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,温暖而明亮。
或许,这就是教师的使命:在平凡中创造非凡,用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。我的教学小故事,不仅仅是回忆,更是前进的动力。